朱伟杰(广州暨南大学生殖免疫研究所教授):名人的精子不一定是优秀的精子。所谓名人,除了部分艺术家、体育明星外,一般不是年轻人,基本已到不惑之年。当一个男人40岁以后,睾丸的重量就开始明显减轻,部分生精细胞开始萎缩,50岁以后,曲细精管的1/3已丧失生精能力。到了一定的年龄,精子会减少,正常率下降,这是自然规律。因此,名人的精子也未必好!
潘敬运(中山医科大学生理学教授):许多名人的后代业绩平平,不少还是智商低下,有的甚至是先天痴呆。而不少名人却出身低微。因此,名人的成功除了先天的因素外,主要是后天的环境造成的,没有后天的教育、个人的奋斗,基因再好也成不了名人。
朱伟杰:对于精子库的建立应有一套完整的检测(包括对所有疾病和行为)制度,另外对求孕者也应有界定的条件,既要符合计划生育原则,又只能作为治疗不育的手段。
林琦(广州市妇联权益部副部长):还应该探讨这种做法与目前的婚姻法、继承法是否相适应。
申元林(中山医科大学三环专利事务所副所长):人工授精牵涉到几个问题:1.供精者和求孕者的权利问题,求孕者有权选择供精者,反过来,供精者是否有权选择求孕者?2.供精者与子女的关系,这会涉及将来有关器官移植,避免近亲结婚的问题。3.供精者与社会的监控问题,一旦精子成为商品,就会出现伦理方面的不良后果。其实很多人会在乎自己的孩子将来去哪里了。供精者和求孕者的资料应该分开,并严格制定供求、手术者的权利和义务,这是避免今后产生法律纠纷的好办法。
关勋添(《家庭医生》总编辑):精子库的问题涉及医学、遗传学、优生学、社会伦理学、法律学等多个领域。可以肯定,名人精子不一定是优良“种子”。在选择优生的同时,也必须考虑优育。印度狼孩的故事大家都清楚,一个有优秀先天因素的孩子如果送去给狼带大,他只能学会狼的习性。精子库的问题在我国已出现多年,单从名人效应选择优生是不全面的,希望有关部门加强管理。